今年(2017)3月末,香港保险监理处的香港长期保险业务的临时统计数字、《2016年香港保险业的市场表现新闻稿》等均未对外公开2016年底的内地访客保单数据。
这是2005年以来的首次。内地一位资深保险从业人士表示,从目前来看,客户要去香港买保险的意愿有了较大的下降。
他认为,数据较不好会出现在今年。包括续期、理赔等出了问题,后续的影响会在今年体现出来。该位人士表示,预计今年下半年及明年的数据会更不好看。
「過去,“到香港买保险”成时髦事」
不少市民通过亲朋好友介绍,与香港保险代理人取得联系,并亲赴香港买美金保险。不少网络论坛上都能找到各种“香港保险攻略”,比如签单点位于海港城,最好两人同行,一人排队签单,一人取号到银行开卡,每支排队都要排上几小时,如果碰上老资格的代替人并且足够幸运的话,当天就能完成一系列手续,不然就要2-3天等等。有的攻略还会友情提醒,代理人的套路是办完事后请客户在海港城的餐厅吃一顿,不要错过这种附送。
「收益没有想象的高」
在香港,主流的保险产品有重疾保险、人寿保险、分红保险,主要是友邦保险、保诚保险以及宏利保险这三大公司。业内人士介绍,保险是一个长期的投资,一般来说至少持续20到30年,有些甚至是终身。许多客户过于短视,用目前的眼光来预测未来的汇率变化和收益率,其实非常不理性,而保单中的预期红利只是参考,并不是稳赚不赔,“乐观收益”和“悲观收益”之间的波动率,有时候会达到±2%。此外,香港保单还存在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退保损失大等风险以外,还存在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外汇政策风险比较大等等情况。
「不是每种“重疾”都能获得保障」
在购买香港重疾险之前,保险公司会要求投保人填写一份详细的身体健康状况表格,写明过往病史、是否吸烟、有无失眠等等,保险公司默认投保人填写的情况真实属实而不要求其在指定机构重新体检,但一些投保人隐瞒病史或草率填写,都可能导致患病后无法获得理赔。保险代理人还提醒,并不是所有疾病甚至是所有重疾都可以获得保障,二是严格根据保单中“保险疾病一览表”中列出的疾病种类,且每一种还有详细说明和严重程度界定,有的疾病必须动过手术才能被纳入保障之列,因此在投保前一定要找对专业而负责的保险代理人仔细咨询。一般香港保险公司只认内地三级甲等医院或二级专科医院诊疗记录,且需要提供多份资料才可获得理赔,手续较为繁琐复杂,投保人也必须做好心理准备。
「网上爆出一起香港保险拒绝理赔案件」
当事人“罗女士”在文中称,其在购买了一份香港保险后意外受伤住院,提交材料后经历了长达8个月的申诉程序,最终未能获得理赔;而由于牵涉金额仅约9万人民币,她咨询的香港法律顾问甚至不愿接手此案件。
「香港保险只“看上去很美”?」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王福重在一档财经脱口秀栏目中表达了“香港保险所声称的高收益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一种预期,只是看起来很美”的观点。他警告称,香港保险所提出的境外资产配置等议程不仅存在回报风险,更可能是一种介于灰色地带的非法行为。同时他指出:“(重疾险)内地比如说保10种香港可能保50种。这听起来好诱人,这恰恰是他最大的陷阱。为什么?一般来讲,前十种重大疾病其实就保了99%了,为了那个1%付出很大的代价,是非常不值得的。”
「续保不易 退保又太亏」
对于重疾险和储蓄分红险等最受欢迎的险种,如果投保人中途退保就只能获得保单的现金价值。投保门槛抬高、续保手续繁琐、退保进退两难,从去年10月起,银联不仅禁止刷卡缴费首期保费,还禁止了续期保费,而且银联网上缴付续期保费的通道也被关闭,因此目前主要通过Visa、Maser Card有限制地缴付首期保费,续保缴费也只能通过香港本地银行信用卡、本票、保险公司合作的银行柜台等方式缴纳现金等;此外,对于香港寿险保单理赔款、寿险保单分红、投资型保单的投资收益等,香港保险公司向客户发出的相关支票,内地的部分银行不能入账,存在理赔支票难兑付等风险。
「CRS已經成赴港投保“终结者”」
从今年1月1日起,香港已启动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CRS)工作的相关程序。通过CRS,税务部门将掌握中国内地居民在101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账户信息,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的保险也将成为移交资料的组成部分。这也意味着,香港作为内地资产全球资产配置“福地”的 地位或将不复存在。业内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成为本就争议颇多的香港保险的“终结者”。
友情链接